从1994年到2003年,我国计算机教育一直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但从2004年开始,其发展速度明显变缓,并逐步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时期。2002年以来,高校计算机专业初次就业率连年下滑,成为大学生就业市场上一大热点,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关注。但IT人才供不应求仍是世界范围的现象,我国2005年IT人才缺口也有42.5万人之多。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冷静思考:我国高校计算机教育与社会的实际需要之间的差距在哪里?
我国目前几乎所有的本科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有近八百个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校学生约有65万,绝对数量并不少。但是,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的问题大大降低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计算机教育的水平严重滞后于社会的实际需要。多年以来,我国高校计算机教育是按照培养计算机科学研究者来进行的,翻阅一下我国高校的计算机教材,通常都是偏重于所谓的理论教育和素质教育,即注重讲授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和体系背景,而忽视了新技术的日新月异的突破和发展.当计算机技术以一日千里的速度迅猛发展,而高校计算机教学却仍然停留在计算机技术的初期阶段,目前高校基本上是围绕基础理论加通用PC机来进行计算机教学的。
事实上计算机技术已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其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与行业应用的紧密结合,通用PC已经不再是IT舞台的主角,嵌入式计算机系统,正逐渐成为计算机时代的另一后起之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嵌入式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尤其是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嵌入式技术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相结合,拓展出许多新的应用领域,从而成为嵌入式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目前,嵌入式系统被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通信网络、工业控制、汽车电子、医疗仪器、信息家电、航空航天、军事国防等众多领域。在全球工作的计算机中,有95%以上都是嵌入式计算机。在处理器方面,面向嵌入式计算的处理器的产量要远远大于面向通用计算的处理器的产量。嵌入式系统已经无处不在。
近年来,我国嵌入式软件产品发展迅猛,成为软件产业新的市场增长点。我国嵌入式系统市场预计每年将直接创造千亿元的效益,所带动的相关工业产值将超过上万亿元,成为电子信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嵌入式技术的研究也成为我国信息化进程的重要课题之一,日益受到更深入及广泛的关注,也有人表示嵌入式技术是中国厂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最佳契机。站在信息时代的尖端,我们清楚地看到嵌入式产业这个“二十一世纪新贵”在中国迅猛发展的喜人势头。然而我国的嵌入式人才却处于极度匮乏的状态。目前我国嵌入式应用开发技术人才状况是:从事该领域的研发人员大多是从其它专业例如自动控制、电子工程、计算机工程等转行而来,能掌握低端8位单片机应用技术的人才相对过剩;而真正了解高端32位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的人才,却如凤毛麟角,需求与供给严重失衡。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目前嵌入式软件人才的缺口每年为15万人左右,未来随着“三网融合”不断提速,
与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产业需求相比,作为培养嵌入式技术人才摇篮的高校所开展的教育却相对滞后。国内的嵌入式系统教育还处于初期阶段,虽然部分高校开设了嵌入式系统课程,但大都作为选修课,课时很短,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且知识体系系统性和针对性较差,知识较为陈旧,大多还停留在8位单板计算机应用的低水平层次上,导致毕业生缺乏工程实践能力,无法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高层次嵌入式软件工程人才更是严重匮乏,严重制约中国未来嵌入式软件产业的发展。
毫无疑问嵌入式系统将取代台式机成为新的计算机研究方向。同样,无论从人才需求还是政策导向来看,发展嵌入式教学不仅是大势所趋,也是高校进行“计算机教学结构调整”和“课程实用化改造”的最佳时机。越来越多的高校也认识到了开设嵌入式教学课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但由于嵌入式系统设计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且嵌入式教学与行业技术的应用发展紧密相关,但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缺乏成功的教学案例和教学资源,对大多数并不熟悉嵌入式系统的教师来说很难决定开设哪些嵌入式课程,如何设计教学内容。另外如何根据嵌入式应用方向进行正确的人才定位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作为 “嵌入式系统学科建设”方案的专门机构,上海双实科技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为高校提供课程模块、实验系统、教学计划、师资培训等一整套的嵌入式教学解决方案。已经成功协助上海交大、东北大学、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开展了各种层次的嵌入式教学。其中在福建省更是得到了众多高校的认同与采纳,以至于福建省教育厅已将嵌入式方向列入福建省软件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专业目录。
双实科技将继续密切关注高校计算机教学实用化改革的进展,为中国高校嵌入式学科建设提供权威的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