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9-20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考察云南丽江等地,对民族文化保护传承、花卉产业发展及乡村振兴作出重要指示。在丽江古城,总书记强调“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点明民族特色“很古朴也很时尚”,深刻揭示了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的辩证关系。这不仅为云南依托独特资源(民族文化、自然风光、生态资源)走好“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也彰显了新发展理念在地方的生动实践。
一、热点聚焦:彩云之南的时代蝶变
云南,这片被誉为“彩云之南”的土地,近年来始终是全国关注的焦点。这里有巍峨的雪山与静谧的洱海,有多彩的民族风情与丰富的生态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考察丽江古城,强调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让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这一指示不仅关乎云南的发展,更折射出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对文化自信与高质量发展的深刻思考。
二、习言习语:指引发展的思想灯塔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指出,“这些民族的特色,很古朴也很时尚”,深刻揭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的真谛。在云南,从丽江古城的保护性开发到大理白族扎染的创新设计,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生态保护到红河哈尼梯田的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处处体现着“古朴”与“时尚”
的有机统一。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各地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守护文化根脉、激发创新活力提供了根本遵循。
三、实践与展望:以新思想引领高质量发展
云南的发展实践,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注脚。近年来,云南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民族文化产业和特色农业,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未来,云南应继续以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指引,在保护中发展、在创新中传承,将民族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同时,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在新征程中展现更大作为。
正如人民日报所言,“民生就是最大的政治”。总书记的云南之行与殷殷嘱托,核心指向高质量发展和民生福祉。当代大学生需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基层实践,做到“担当作为,奋发进取”,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将“古朴”的文化根基与“时尚”的创新活力有机统一,共同谱写新时代的新篇章。
【习言习语】
“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把生活富裕作为乡村振兴的中心任务。”
——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2014年3月,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
——2020年9月,习近平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的讲话
“推动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让绿水青山成为百姓致富的金山银山。”
——2020年3月,习近平在浙江考察时的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基层保护的高瞻远瞩。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与大学生群体形成了多维度的互动关系。如我校积极开展“我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等活动,选手将个人作品打包发送至学校官方平台。推广自己的家乡,积极宣传自己的美丽家乡。通过向身边的亲朋好友进行推广宣传,进而向外界普及家乡。此次活动响应了国家号召,提高了大学生对家乡的了解,也助力了乡村发展。
大学生应主动参与生态保护等相关活动。近期我校开办了绿色环境工程”微专业,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帮助师生了解绿色生态保护的相关知识。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深化环保意识,强化环保理念,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总之,当代大学生要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基层实践当中去,做到担当作为,奋发进取,坚持党的领导。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文:侯纯青、张时进,通讯员:赵杨)